查看原文
其他

融中董事长朱闪: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回顾与展望

融中财经 2023-05-25
THECAPITAL


2023,硬科技投资延续,大消费投资或将回归。

本文2559字,约3.7分钟

来源 | 融中财经

(ID:thecapital)


2022年以来,随着疫情以及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世界经济总体不振,国内资本市场也遭遇周期性危机,股权投资市场随之受到影响,退出端估值压力依然存在;经年累积的投资资本亟需寻找流动性,同时LP信心不足募资端吃紧,募资压力大大增加。

对于股权投资行业来说,2022年可能是最坏的一个时间节点,但其中也蕴藏着机遇与挑战。大浪淘沙,留下的才是坚强的“孤勇者”;千帆过尽,再出发当是行业的“价值派”。

2023年1月10日-11日,由融中传媒主办,融资中国、融中财经、融中母基金研究院协办的融中2023(第12届)资本年会盛大举行。此次会议以“勇者·大道不孤”为题,此次峰会集聚政府主管部门、投资机构、经济学家、热点企业对新形势下的行业生态进行一次全面的观点挖掘和问题探讨!

峰会伊始,融中董事长朱闪致欢迎词,并对2022年中国股权投资做出回顾,对新的2023年做出展望。

朱闪提出,2022年,机构募资规模呈下降趋势,募资总额7867亿元,同比减少4.79%。而机构出现明显的“三靠拢”趋势:募资逐渐向国资靠拢,美元投资向人民币投资靠拢,财务投资向产业投资靠拢。与此同时,国资背景大型基金占比持续提高,市场化机构募资更加困难。

在退出方面,428家上市企业的PE/VC渗透率为75.23%,较去年有一定提高,但二级市场持续低迷,A股首日破发比例为28.27%,也从侧面反应了退出回报的下滑,甚至是倒挂。总之,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2022年,中国股权投资机构分化严重,市场化机构纷纷转型。

而对于2023年,朱闪表示,政府创投支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强,国资LP仍占出资主导地位;硬科技投资延续,大消费投资或将回归,而港股IPO会逐步回暖,份额转让与并购有望成为新的退出通路;投资机构下沉细分行业,赛道型投资冠军逐步涌现。

以下为融中董事长朱闪演讲实录,由融中财经(ID:thecapital)编辑整理:

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融中2023年资本年会。峰会开始,我先对股权投资行业过去一年做个简单的回顾,对新的一年做个展望。

01

2022:

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净狂沙始到金

2022年,大家过得都不容易。受国内外政治、经济、疫情等影响,2022年是疫情三年来最为艰难的一年。企业发展乃至生存都遇到了极大挑战,机构在募、投、管、退等方面也受到了很大影响。

在募资方面,2022年,募资规模呈下降趋势,募资总金额7867亿元,同比减少4.79%。募资数量8571只,同比下降5.03%。

就募资结构而言,国资背景的大型基金占比持续提高,市场化机构募资更加困难。

与此同时,LP呈现单一化趋势,国资LP占绝对主导地位。对于一些具有较强产业背景的管理人,国资LP出资占比普遍超过50%。对于早期基金和天使基金,国资LP占比更高,相当一部分可达到70-80%。

在投资方面, 2022年,国内私募股权投资金额总计9,455亿元,较2021年减少23.34%。全年投资案例为6,760个,较2021年减少13.85%。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继续上升,投资金额占比从2021年的71.10%上涨到2022年的72.59%。整体而言,机构投资策略与各地产业发展紧密相连,这一趋势得到进一步加强。

在退出方面, 2022年,A股上市企业合计428家,较2021年同比减少18.32%。募集资金5,869.07亿元,同比增长8.16%,这主要受到中移动、中海油回A的影响,2家合计融资834.65亿元。

在428家上市企业背后,PE/VC的渗透率为75.23%,较去年有一定提高。相较2021年,增加5%左右。但是2022年A股首日破发比例为28.27%,较去年的4%增幅巨大,而破发集中发生在先进制造和健康医疗领域,这也从侧面反应了退出回报的下滑,甚至是倒挂。

在机构方面,2022年,中国股权投资机构分化严重,市场化机构纷纷转型。

一方面,机构头部效应越发明显,二八现象变为一九现象。另一方面,国资投资机构占绝对主导地位,市场化机构转型趋势得到加强,美元转人民币,纯财务投资机构向产业投资靠拢,市场化机构与国资机构互动频繁,有业务和投资合作,也有股权交易。

02

2023:

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

对于2023年中国股权投资的趋势而言,主要在四个方面:

第一,政府创投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强,国资LP仍占出资主导地位

一方面,通过股权投资支持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成果已得到验证并形成共识。另一方面,随着各地主要领导的上任,新政策、新举措正逐步推出,可望在2023年形成政策红利年,进一步推动创投行业的发展,形成“创投-产业”的良性互动与循环。

在这种大格局下,2023年,国资背景的LP仍将是基金的出资主体,市场化LP成为出资主流还需要一段时间。

第二,硬科技投资延续,大消费投资回归

硬科技投资的背后逻辑,毋庸讳言,这种投资趋势在2023年将会得到延续,特别是解决“卡脖子”技术的投资,包括军工、航天航空、集成电路等,还有疫情也会加速对生命健康领域的投资。

利空尽头是利多。随着疫情管控的终结,国家政策的调整与引导,消费将回归,重新成为投资的重点赛道。毕竟中国市场这么大,消费场景那么多,与之相关的赛道投资机会也不会少。

第三,港股IPO逐步回暖,份额转让与并购有望成为新的退出通路

2022年港股市场表现不佳,IPO数量89家,相较于2021年下降了8.24%。募资金额1045亿港元,大幅下降57.92%。2023年港股市场有望得到修复,海外资金也可能逐步回流,可以为IPO创造友好的资本市场环境。

此外,过去十几年,股权投资已形成了巨大的投资存量,包括10万多亿的投资,10万多家被投企业,但我们每年IPO数量在500家左右,只依赖IPO退出是不现实的,所以必须要想其他办法。份额转让,可以成为促进流动性的一条新通路。去年S基金有很多动作,就是这方面的反应。同样的道理,太大的投资存量,也会促进并购。当然,基于产业的整合也会推动并购的发生。

第四,投资机构下沉细分行业,赛道型投资冠军逐步涌现

随着各地聚焦打造区域产业生态集群,以政府引导基金为代表的出资人的诉求也非常直接,那就是特定领域的产业。越是专业细分赛道的投资机构,在特定领域积累的资源就越多,也就越受出资人的欢迎,更容易拿到这部分钱。

而募资的成功以及与政府产业资源的结合也能促进这些机构的快速发展,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从投资角度来讲,深耕细分赛道,更容易建成良好的投资生态圈,也更容易获得投资回报。今后,再出知名投资机构,特别是市场化的投资机构,更多的应该是专注某个行业的赛道型投资冠军。

做投资、做企业,最重要的是要有个相对确定的大环境,我们也希望在新的一年里,随着疫情管控的结束,大家能在一个相对确定的环境下,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

谢谢大家!

END






010-84464881
商务合作:010-84467811
转载请点击菜单栏-联系我们
加读者群请关注融中财经并回复“入群”

· 融中热搜 ·
【专刊】盛景十五年 | 【专刊】嘉御资本 
【专刊】达晨财智 | 【专刊】歌斐资产 
【专刊】诺亚控股  | 【专刊】中科院科创投资联盟

【封面】尚颀十年 | 【封面】李开复
【封面】东方富海 | 【封面】同创伟业 
【围炉对话】融中朱闪对话北极光邓锋
融中朱闪:2022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预测
王忠民:新经济周期,LP/GP要做好风险配置、识别和补偿
来自上海创投圈的30封信-PE篇
让我们铭记2022年的春天-VC篇
VC圈流行“并购退” | VC不投大厂高管了?
新能源车的投资怪圈
 | 有VC搞起了“付费投后”
政府引导基金都搞狼性文化了?
VC扎推去珠海看项目 | 投资人盯上落榜生
深圳拿到了尚方宝剑 | VC围猎合成生物

· GP观察 ·
CMC资本 | CVCA | 澳银资本 | 北极光北汽产投 
 博裕资本 | 达晨财智复星国际 | 高瓴资本高榕资本
国科嘉和 | 国科投资 | 红杉中国 | 洪泰基金 | 华盖资本 
华平投资 华兴资本 | 基石基金 | 凯联资本 | 雷石投资 
 启赋资本 | 深创投 | 盛世投资 | 顺为资本 | 钛信资本 
天图投资 | 温氏投资 | 星纳赫资本 | 一村资本 | 毅达资本 
盛景嘉成 盈科资本 | 元明资本 | 源码资本 
 中科创星 | 远洋资本新鼎资本 | 金沙江联合资本

· 公司 ·
京东 | 新东方 | 爱尔眼科 | B站 | 碧桂园 | 承泰科技
地平线 国电高科 | 国星宇航 | 华大基因 | 康希诺
旷视科技 | 马泷齿科 | 奈雪的茶 | 宁德时代 | 瑞幸咖啡
闪送 | 商汤科技 | 尚品宅配 | 神策数据 | 数据宝
数码大方 | 思必驰 | 微脉 | 微医 | 蔚来 | 沃尔德
西少爷 | 小马智行 | 新瑞鹏 | 亿纬锂能
影谱科技 | 云从科技 | 智行者 | 自嗨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